热点资讯
故事:1993年的创业回忆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33 点击次数:116
每当想起1993年那段创业经历,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阵暖意。那一年,不仅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,更让我遇见了此生最重要的她。
从机械厂辞职回村的决定并不容易。母亲拍着大腿,眼泪直掉:"好不容易有个铁饭碗,你咋能说不干就不干?"可我心意已决。那时农村开始推广良种棉,亩产能达千斤,效益相当可观。
承包了村东头50亩荒地后,我直奔镇上的农资店。推开门的瞬间,我愣住了。柜台后坐着个年轻姑娘,白净的脸庞,利落的短发,正低头算账。
"同志,买啥农资?"她抬起头,嗓音清亮。
"棉、棉花种子,还有底肥。"我结结巴巴地说。
"李家农资店"的老板娘叫李雨芹,是前任支书李大伯的女儿,农业大专毕业后接手了父亲的店。她不但给我挑了最好的抗病棉种,还细心讲解了育苗要领。
春种时节,她骑着自行车来地里看出苗情况。看见我独自在坨里定苗,她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帮忙。我们一边点苗一边聊天,她说现在国家政策好,只要肯干,一定能干出名堂。
五月的一场虫灾差点让我跪了。棉株叶片开始发黄卷曲,眼看着虫子越来越多。我心急如焚,可兜里只剩二百多块钱,根本买不够农药。
正发愁时,李雨芹骑车来了。她二话不说,从包里掏出一叠钱:"三千块,够买农药了。等你卖棉花了再还。"
"这...使不得!"我连连摆手。
她把钱塞给我:"你是我店里第一个种这么多棉花的,我得对你负责到底。再说,我相信你的能力。"
有了农药,虫害很快得到控制。但老天爷似乎专门要考验我们。八月中旬,一场特大暴雨袭来,棉田积水齐膝。我和李雨芹带着十几个村民,在雨中抢排水、扶棉株,一直忙到后半夜。
她的衣服湿透了,头发贴在脸上,却依然干劲十足。那一刻,我的心被深深触动。
十月中旬,棉花开始大面积吐絮。白花花的棉田,像铺了层雪。李雨芹来地里帮我采棉,她的背篓总比别人的满得快。
"雨芹,你放着农资店不管,来这受罪干啥?"我问她。
她抿嘴笑了:"我爸说了,种地人不容易,要多帮衬着点。再说......"她话没说完,红着脸跑开了。
当年棉花大丰收,亩产达到了1200斤。结完账后,我第一时间去农资店还钱。李大伯正好在店里,他拍着我的肩膀说:"建成啊,我看你这娃踏实,要不要来我们家吃顿饭?"
我的心砰砰直跳,知道这是什么意思。转头看见李雨芹低着头偷笑,我鼓起勇气说了声"好"。
1994年春节前,我和李雨芹举办了婚礼。婚后,我们把农资店和种植基地结合起来,帮助更多村民学习新技术。现在想来,那三千块钱的借据,就是我和雨芹的定情信物。她不但帮我度过了创业难关,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伴侣。
日子平淡却温暖。每当我们一起站在金黄的棉田边,看着那些如雪般的棉絮,都会想起1993年那个春天在农资店的初遇。有时候,最美的爱情就发生在柴米油盐里,在共同奋斗的岁月中,悄然绽放。
雨芹常说,她最早看中的是我不服输的倔劲。而我知道,若不是她的那份信任与支持,就不会有今天的一切。
在父老乡亲眼中,我们是夫妻,是伙伴,更是一对为了乡亲们奔波忙碌的"庄稼人"。日子久了,我愈发觉得,这种相濡以沫的感情,比任何甜言蜜语都珍贵。
